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,我校开展了国学课程、有关文明礼仪的校本课程、让学生认知学习体验!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作为四书之首的《大学》!
《大学》原本是《礼记》中一篇,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。传为孔子弟子曾参(前505年—前434年)作。自唐代韩愈、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《大学》(与《中庸》),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,甚至称“《大学》,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”,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,便把《大学》从《礼记》中抽出来,与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中庸》并列,到朱熹撰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时,便成了《四书》之一。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,《大学》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,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。所以,朱熹把它列为“四书”之首。
一个人品德的高尚与否,往往是由评价他们的人来决定的,所以君子即使一个人独处也非常的谨慎。追求完美,就必须严格地要求自己,时刻警惕自己会犯的错。人前人后,德行一致,君子对待他人要真诚,不做作,不自欺欺人,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在社会上立身。君子如此便足以算立德。
君子的行为举止要与他的身份相匹配,为人父要慈,为人君要仁,为人臣要忠,为人子要孝,与人交往要诚。行为与举止与身份一致,我们的所作所为才算有始有终,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,并且被他人所推崇。德与行兼备了,君子也就会被称之为君子了。
心胸开阔,看得红尘王世不再纷扰,人的气质也会随之升华。脱离了俗世的烦恼,人自然不轻易动怒。如此一来,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发生变化,视角会变得更清晰,也就更能看清问题的本质,抓住事物的本身。因此君子要像雕刻玉器一样磨练自身,像加工刀具一般,让自己变得锐利,看了一眼就让人难以忘怀。向那些历史上的明君借鉴,渴求经验,追寻着他们的脚步,发现错误,吸收经验,不断地完善自己。
何为“大学”呢?古人八岁入“小学”,学习“洒扫应对进退,礼乐射御书数”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;十五岁入“大学”,学习伦理、政治、哲学等“修己治人,治国安邦”的大学问,“大学”就是讲治国安邦的“大学”。“大学”是大人之学。讲的是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道理。